股票里如何加杠杆 晋侯大墓三十年,天地同寿玉凝人
2022年是晋侯墓地发掘三十周年股票里如何加杠杆,这三十年来,晋文化考古研究高潮迭起,收获颇丰。现推出袁佳珍老师的《从晋侯墓地出土玉器看晋国早期玉文化》以飨读者。
前言
两周时期的晋国,盛极一时,创造出丰富多彩的晋文化。经过半个多世纪的考古发掘与研究,晋国已经立体呈现在世人面前,不同阶段的都城遗址、手工业作坊、居住址、公墓与邦墓、祭祀遗址、盟誓遗址等勾勒出晋国的大致轮廓。考古出土的陶器、青铜器、陶范、玉器等彰显出晋文化的特色,其中的玉器是一大亮点。
晋侯墓地出土的玉器在晋国玉器中最具有代表性。晋侯墓地经过多年的科学发掘,时代序列清楚,资料相对完整,出土的玉器不仅品类丰富、工艺高超,而且展现了周代的用玉制度,对于认识晋国文化与西周历史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将对晋侯墓地出土的玉器进行粗略解读,从出土概况、礼玉之制、佩玉之风、葬玉之俗、肖玉之好等方面探讨晋国早期玉文化,抛砖引玉,求教方家。
出土概况
20世纪60年代,在山西省曲沃县曲村和翼城县天马村一带,发现了曲村——天马遗址,面积约11平方公里,为西周至春秋时期的大型遗存。该遗址由居址和墓葬两大部分组成。居址遍及整个遗址,包括房址、水井、窖穴、陶窑、灰坑等遗迹。墓葬主要包括分布于北赵村的“公墓”区和分布于曲村的“邦墓”区。公墓区即晋侯墓地,位于曲村——天马遗址的中心地带,面积约2.2万平方米。
晋侯墓地目前共发现9位晋侯及其夫人的墓葬19座,另有大量的附属车马坑和陪葬墓。出土文物数以千计,以青铜器和玉器为大宗。青铜器铭文中出现了6位晋侯的名字,考古学家根据墓葬年代测定结果,结合《史记》中晋侯世系的记载,排出墓地中9位晋侯的顺序:依次为燮父、武侯、成侯、厉侯、靖侯、釐侯、献侯、穆侯、文侯。晋侯墓地的发现和研究,填补了晋国早期历史文献的空白,为西周年代学研究提供了重要依据,学界普遍认为这里是晋国早期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
2005年,在曲沃县与北赵村晋侯墓地隔河谷相望的羊舌村又发现了一处晋侯墓地,已发现两至三组晋侯及其夫人的墓葬。该墓地虽然在历史上已遭盗掘,墓主人身份尚存在争议,但从残存文物的精美程度上依然可以领略到晋侯的风采。
玉器是晋侯墓地出土文物中的一个重要品类。晋侯墓地出土的玉器数量庞大,种类繁多,组合完整,用料精良,工艺精湛,是早期晋国用玉情况和琢玉水平的集中体现,代表了西周时期治玉工艺的最高水平。
晋侯墓地第62、63、64号墓是该墓地仅见的一夫二妻并列墓葬形式。64号墓主为晋穆侯,62、63号墓分别为其两位夫人之墓。其中63号墓随葬品数量巨大,出土玉器在整个墓地中最为精美。8号墓为晋献侯墓,棺内随葬品主要是各式玉器,数量较多,玉组佩、缀玉覆面出土时位置清楚,保存完好,反映了西周时期不同的玉器组合关系和用玉的等级差别。羊舌墓地1、2号墓是目前山西发现的两周时期最大的墓葬,1号墓棺内残存玉器有璜组佩、大玉戈、大玉璧、扳指、踏玉、金腰带饰件等。
总体而言,晋侯墓地出土玉器主要包括礼器、佩饰器、丧葬器等类型,形制有几何形、象器形、象生形等。礼器包括玉琮、玉戚、玉钺、玉璧、玉戈等。佩饰器数量最多、最为精彩。玉组佩、玉串饰等缤纷绚丽气派非凡,组合复杂的大型佩饰为新出现的器形,体现出治玉水平较商代有了极大提高。肖形玉饰件,圆雕、透雕、浮雕、阴刻等多种技法运用娴熟,具象和抽象完美结合,立意新颖,工艺超凡。丧葬器以玉覆面为主,玉覆面为新出现器形,富丽豪华,开汉代玉衣敛葬之先河。
西周玉人
高6.3厘米、宽1.9厘米。1993年山西省曲沃县晋侯墓地63号墓出土,山西博物院藏。玉质黄褐色。圆雕。人呈正面站姿,头顶碧玉雕琢,弧形头发,脑后有小辫垂至颈部,圆形脸庞,细眉杏眼,阔鼻平嘴,外凸两耳,有宽大的珥饰,脖颈较粗,齐肩,两臂下垂,束腰,胸前刻圆形双乳,束腰,桶形下身,略呈梯形。整体有上下直通的穿孔。
西周玉人
高9.4厘米、宽2厘米。1993年山西省曲沃县晋侯墓地63号墓出土,山西博物院藏。玉质青白色,有棕褐色点状沁斑。圆雕。人为站姿,头较大,椭圆形脸,浓眉,杏仁眼,阔鼻,头戴高冠,正中有穿孔,冠顶伸出冠尖,冠饰顺脸颊而下,两端上翘。上身较短,小臂弯曲,双手相握,背面肩部有网格纹披肩。下身穿桶形长裙,网格纹裙边,中有箭镞形蔽膝。双腿直立,脚尖上翘,一腿有穿孔。从穿着服饰看,应为西周时期贵族人物的形象。
晋侯墓地玉器展现了一个内涵深厚、姿态丰富的玉器世界,反映了晋国玉器的制作技术和艺术风格。使今人可以透过3000年的历史阻隔管窥晋国社会风尚、等级制度、审美习俗、工艺水平等方面之真容,是十分难得的珍贵材料。
今天是农历八月十五,一年月色最明夜,在翔安区闽篮城市广场,热闹的博饼氛围从白天开始持续。由福建省对外文化交流协会、福建日报社(报业集团)指导,海峡导报社主办的2024(第二十届)海峡两岸中秋博饼状元王中王大赛初赛在此举行。借着假期的闲暇,前来参与博饼的群众络绎不绝,节日的喜悦荡漾在每个人脸上,大家的笑容在阳光下更加闪耀。
商玉熊
高4.7厘米、宽2.9厘米、厚2.1厘米。1993年山西省曲沃县北赵村晋侯墓地63号墓出土,山西博物院藏。玉质青色,有黑点沁斑。圆雕。熊呈坐姿,竖目,吻向前,眼视前方,似正在聆听。腿曲踞,两前爪抚膝上,憨态可掬。身饰双勾阴线云纹,线条简练。曲膝面至内凹处有一穿孔。
西周玉马
高5厘米、宽7.7厘米。1993年山西省曲沃县北赵村晋侯墓地63号墓出土,山西博物院藏。青玉泛黄。圆雕。马为站立姿势,前腿直立,后腿略弯,膘肥体健,头略向下,以双阴线勾勒表现马的肌体,比例准确,好似一幅标准的解剖学原理作品。
礼玉之制
西周时期,玉文化渗透到社会政治生活的各个方面。周代是个礼制社会,周人建立了以分封制和宗法制为主的礼法制度。玉在礼制中有深刻的涵义,是周礼的重要载体。考古材料和文献资料证明,西周是我国古代用玉制度的完善和发展时期,最早赋予玉以道德内涵。西周时期玉德观念已经兴起,君子比德于玉,玉成为君子的化身,君子无故玉不去身,玉德成为约束君子的言行规范和推动玉文化继续发展的精神支柱。贵族阶层普遍佩玉,并且身份地位不同,所佩之玉有别。东周时期儒家进一步赋予玉更多的含义,玉有五德、九德、十一德等说法,管仲总结出玉之九德为仁、知、义、行、洁、勇、精、容、辞,孔子总结出玉之十一德为仁、智、义、礼、乐、忠、信、天、地、德、道。
晋为姬姓诸侯国,其文化制度与周大体相同,在政治生活中遵循周礼。礼字繁体写作禮,形像是一个豆中盛放两块玉,表明礼与玉的密切关系。周礼有吉、凶、宾、军、嘉等五礼。吉礼主祭祀,是所有礼的基础。在吉礼活动中,很多环节都要用到玉,其他四礼中也经常用到玉器。
在晋国的祭祀中,六器是主要的玉礼器,并有配套的六瑞礼制。六器包括璧、琮、圭、璋、琥、璜。《周礼?春官?大宗伯》:“以玉作六器,以礼天地四方,以苍璧礼天,以黄琮礼地,以青圭礼东方,以赤璋礼南方,以白琥礼西方,以玄璜礼北方”。《周礼?春官》:“周制,王执镇圭,公执桓圭,侯执信圭,伯执躬圭,子执谷璧,男执蒲璧”。不过考古发现的玉礼器并不能与文献中记载的六器完全吻合。
玉璧形状简约,基本形制为圆形片状,中央有圆孔。《尔雅?释器》载:“肉倍好,谓之璧;好倍肉,谓之瑗,肉好若一,谓之环。”此外还有复合璧、方型璧、牙璧、有领璧等。
玉圭是商周时期地位仅次于玉璧的玉礼器。圭是由原始工具——铲发展而来的礼器,上端为三角形的为“尖首圭”,上面呈平直形状的称作“平首圭”或“圆首圭”。圭不仅用来祭祀天地鬼神,而且还用于朝觐、婚聘、盟誓等礼仪活动中。
西周龙凤纹玉圭形饰
长10.3厘米、宽3.8厘米、厚0.4厘米。1993年山西省曲沃县北赵村晋侯墓地出土,山西博物院藏。置于墓主腹部,已沁成褐色。双面刻有形制相同的凤鸟纹和龙纹。两种纹饰蟠曲回旋,交错勾连,流畅华美,极富韵致。
玉琮内圆外方的形制,符合中国古代“天圆地方”之说。玉琮产生于新石器时代,商周之后随着礼仪活动的演变逐渐减少。山西出土的玉琮造型较简单,多为素面,有纹饰者也只是一些凹弦纹或极简化的兽面纹等。
大玉戈分援部和内部,援呈弧形,有脊线和锋刃,内部有孔。本型来自夏商,周人沿用,晋国将其发扬光大。晋侯墓地出土大量玉戈,用以证明墓主人身份的高贵。晋侯墓地63号墓出土的一件大玉戈,纹理间残存朱砂,表明其是一件庄严的神器。
人首神兽纹玉戈
长36.2厘米。1993年曲沃县北赵村晋侯墓地63号墓出土,山西博物院藏。黄褐色,长援起脊,内有一穿孔,两边有棱脊,通体抛光。内部两面纹饰相同,为一侧面人首神兽图案。神兽以尾撑地呈踞坐状。臣字目,大耳,圆鼻下有一向内弯曲的大獠牙,下颔有一缕直垂至足的长髯。一臂屈曲,以手捋髯。手除拇指为人手指形外,其余手指和足趾均为猛兽利爪形。纹饰以双勾技法为主,并辅以极细的阴线。神兽头发细密,每毫米并列5~6条阴线。
晋侯墓地出土的玉器,为研究西周早期至晚期玉器组合的发展演变规律,男女用玉制度的差异,以及等级差别等提供了依据。
佩玉之风
晋侯墓地出土的组合复杂的大型佩饰为新出现的玉器类型,无论形制、纹饰还是工艺均较商代进步许多。西周时期,佩玉形成体系。佩于人身不同部位的玉饰,有特定的名称和等级规制,同时又被赋予道德、伦理等内涵,成为身份、地位的象征和人格品德的标志。此种风尚传于后世,成为中国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佩玉是周代贵族身份和德行的象征,是周礼的重要组成部分。晋人佩玉,以贵族阶层为主,由多种形状的玉件按照一定组合规则穿缀而成。佩玉的组件有珩、璜、冲牙、琚瑀等,珩处于整组玉佩的最上方,具有使佩玉保持平衡的功能。当佩戴者行走时,佩玉的各组件会相互碰撞发出声音,借以体现其身份。
晋侯墓地出土了大量的组合玉佩与串饰。比如,63号墓出土的一件玉组佩,由玉璜、玉珩、冲牙、玉管、料珠、玛瑙管等各种珍贵玉饰共204件串联而成,工艺精湛,庄重典雅,是晋侯墓地最大的玉礼器组合。它以45件玉璜为主体,是迄今所见包含玉璜最多的组佩。8号墓出土的一件三璜双环双玦玉佩,由124件玉饰组成。出土时位于晋献侯颈部以下,呈U字形摆放。31号墓出土的一件六璜联珠串佩,由408件玉饰组成。出土时位于墓主的胸部,上端过颈,下端过腹。31号墓出土的一件玉牌联珠串饰,由42件玉牌、玉玦、冲牙、玉管、玛瑙珠组成。出土时位于墓主的右臂处。31号墓出土的一件玉牌联珠串饰,由584件各色玉牌、玉珠、玛瑙珠、料珠组成。出土时位于墓主胸部右侧。这些大型玉组佩的使用,代表着晋侯的高级贵族身份。92号墓出土的一件四珩四璜联珠串饰,出土时位于晋穆侯夫人颈胸腹部。由282件各色玉珩、玉璜、玉圭、玉片、玉贝、玉珠、玉管、玛瑙管、绿松石管、料珠、料管等组合而成,刻工精致细腻。102号墓出土的一件串饰,以6块龙形玉雕为主,间以玛瑙管珠,十分精美。
概括看来,晋侯墓地出土的玉组佩,可分为管珠杂佩、璜组佩、梯形牌组佩等不同类型。管珠杂佩,西周早期开始出现,以玉、玛瑙、料质的管珠穿缀,间以蚕、蝉等形状的玉饰,组成佩饰,挂于项上垂于胸前,通常在项后打结。璜组佩,基本结构是以数个璜为主体,以玛瑙珠、玛瑙管、玉管、料管穿缀,悬挂于项上垂于胸前,项后有节。梯形牌组佩,以梯形牌为主,分上下两部分,梯形牌以下部分以玉、玛瑙、料质的管珠穿缀成10串左右,各自成串,系于梯形牌下端孔。梯形牌以上部分也是以玉、玛瑙、料质的管珠穿缀成串,只是串数和管珠数量递减,最后归一。这样的组佩挂于肩垂于侧,通常为女性佩戴。这种梯形牌饰器是西周时期的新兴品类,器表多雕琢龙纹或凤鸟纹,上下两方各有一排穿孔,由侧边和背面对钻而成,可用以联结多组串饰物,是玉串饰中的重要组件。
西周龙纹梯形玉牌
长8.3厘米、上宽5.2厘米、下宽7.6厘米。1994年山西省曲沃县北赵村晋侯墓地102号墓出土,山西博物院藏。出土于墓主的左侧。呈浅黄色。梯形,单面雕刻两条双首龙纹,呈S形,龙身外轮廓部分镂空,整体构图对称完美,线条流畅。玉牌上端有7个侧背穿孔,下端有9个侧背穿孔,用以穿系其他质地的珠、管串组合成组玉佩。
葬玉之俗
晋国继承、发扬周代墓葬传统,形成自己的葬玉制度。晋侯及夫人墓中皆随葬大量的玉器,以63号墓最为典型,此外的羊舌墓地、永凝堡墓地等也具有代表性。
晋侯墓地63号墓,是西周贵族墓葬玉器随葬的典范。该墓共出土随葬品4280件,仅玉器就800余件。其中的玉组佩是整个墓地最大的玉礼器组合,另外还有不少象征权力的重器,仅各式玉戈即多达12件。大量造型逼真,比例准确的圆雕仿生玉器更是引人注目。这批珍品集中反映了西周晚期晋国对随葬玉器的重视,令人叹为观止。此外,在等级森严的西周宗法社会,晋侯的一位夫人何以拥有如此多的高级随葬品,值得研究。
西周玉人
长8.1厘米、宽3.1厘米、厚0.4厘米。1993年山西省曲沃县晋侯墓地63号墓出土,山西博物院藏。玉质白色泛青。片状,造型为一人三龙合体。人呈侧身蹲踞状,圆眼,阔鼻,脑后附一龙形冠,龙头向下,龙尾朝天卷扬,尾尖内卷成穿孔。腹部为一蟠曲的龙,龙头向外,翘角,卷鼻,龙身卷曲成环形,首尾相连。腿部亦为一龙,头朝上,尾卷曲成圆形穿孔。通体透雕,纹饰以阴线勾勒器物轮廓,线条内有朱砂痕迹。
西周玉螳螂
长7厘米、宽2.5厘米、厚0.3厘米。1993年山西省曲沃县晋侯墓地63号墓出土,山西博物院藏。玉质白色,有黄色沁斑。扁平体。由一大一小两只螳螂组成,大者俯身小者之上。前足弯曲,利爪抓在身下小螳螂的头顶上,小者曲身,前爪屈缩,所表现的应是大螳螂吞食小螳螂的情景。线条简练,形象逼真。
西周龙纹玉环
直径15.6厘米、孔径6.8厘米。1993年曲沃县北赵村晋侯墓地63号墓出土,山西博物院藏。褐色,两面纹饰相同,均饰有两条蟠卷的龙纹。双龙首尾相接,龙首近环的外缘,身躯呈圆弧形,向内盘转渐窄,尾尖收于内缘。龙鼻上卷,张口,臣字目,眼角线勾曲,有利爪。双龙之间刻有卷云纹。玉环中装饰双龙纹比较少见。纹饰用双勾技法雕琢,精工细刻,线条婉转流畅而富有变化。
除了其他各类随葬玉器外,专门用作葬玉的包括缀玉覆面、口唅、握玉、踏玉等。玉握,握在死者手里,通常是亚腰形玉管,中有天地孔,用以系绳。
玉覆面,又叫缀玉面幕,是以各种玉琢磨出人的五官形状,按照五官的位置缝缀在布帛上再覆盖于死者脸上,等级高的贵族甚至使用数重玉覆面。晋侯墓地92号墓出土的一组缀玉覆面,以23块各色玉片缀于帛上,有纹饰的一面朝下,覆盖于晋穆侯夫人面部。31号墓出土的一组缀玉覆面,由79件各色玉件组成。每件玉饰上均有对穿孔,用以缀于帛上。8号墓出土的一组双层缀玉覆面,由52块玉石分上下两层缝缀在布帛上,皆磨光成形。上层27块,四边有8个玉坠,四角有角有颐,上有菱形额,下端有近似半圆的颔,两侧有耳,其间则有眉、眼、鼻、嘴、颊等。这些玉石表面皆不钻孔,而在侧面切割一道缝与背面相通,以免线绳外露,做法巧妙。下层缀玉有人、虎、眼、鼻、嘴等饰。在上层缀玉上,放有玉柄形器1件,位置恰当玉鼻之上。
玉柄形器未见于任何史籍记载。夏代开始出现,商代数量增多,西周时期形制更加多样化,形制差别较大,长短、粗细各不相同,多数在柄上做出平的凸棱和阴线刻纹,少数雕有精致的凤鸟图案。从出土情况看,这类器物由玉石镶嵌物和器柄组成,镶嵌物多由各种形状的绿松石薄片相互粘合在一起。柄形器的功能尚无定论。
肖玉之好
从出土情况看,晋国人喜好肖形玉饰,晋侯墓地中出土了众多生动有趣的肖形玉饰件,主要为单件的人物、动物造型,立意新颖,工艺超凡。造型包括熊、鹿、鹰、马、卧牛、立牛、龟、螳螂、鸟、龙、虎、人龙复合体、猴龙复合体等,另外还有小型的玉容器如罍。这些玉饰件大部分都有穿孔,多数应是单佩于身,少数则为组佩中的构件,其功用多为赏玩之器。这些器物,想象奇特,魅力别具。
值得一提的是,晋侯墓地出土的肖形玉饰件还有一部分为商代甚至新石器时代的遗物,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晋人对肖形玉饰的偏好。典型如晋侯墓地63号墓,出土的一个青铜盒里面有数十件玉器,分别为不同时代的器物。其中包括一些肖形的商代玉器,比如一件玉质润泽、工艺精湛的圆雕玉鸮,与殷墟妇好墓出土的玉鸮风格类似。另外的一件商代玉人,玉人圆雕人形、长脸宽颌,发式为一对犄角形,螺旋高耸,抱拳曲立,腰侧佩一龙形器,是祭祀玉器的最高级别。
商玉鹰
高10.3厘米、宽4.3厘米。1993年山西省曲沃县晋侯墓地63号墓出土,山西博物院藏。青绿色,局部有褐色沁斑。圆雕。作站立状,头上有龙冠,其龙首较大,有瓶形角,臣字目,龙口张开,齿外露,体躯短小,尾上卷恰似鹰冠,并刻有鳞纹。玉鹰钩喙,方目,鼓腹,双翼略翘,作展翅状,腿粗壮,爪作钩抓状,尾部下垂及地,与前爪呼应呈“三足鼎立”状。颈部饰鳞纹,胸腹饰卷云纹。纹饰精致,线条流畅。
商玉鸮(xiāo)
长6.9厘米、宽3.8厘米、厚2.3厘米。1993年山西省曲沃县晋侯墓地63号墓出土,山西博物院藏。玉质青色,有褐色沁斑。圆雕鸮形,头部高出,尖喙,喙下有一孔,双圈圆眼,两眼间线刻羽纹,长方形两翼,阳线凸起几何回纹表示羽毛,短尾下垂。腹下为一突起方座,两侧各有一穿,中有圆孔,可供插嵌。
商玉人
高9.7厘米、宽5.5厘米。1993年曲沃县北赵村晋侯墓地63号墓出土,山西博物院藏。黄褐色,圆雕,呈站立状,长脸宽颔,浓眉,臣字目圆睁,宽鼻阔嘴。发式为两个前耸的犄角形,螺旋而上,后脑发式下垂微曲。双臂前举,双手抱拳,臂饰有卷曲云纹。腹部微鼓,有一周宽腰带,上饰斜方格纹。腹一侧佩一龙形器,前端为龙首,有瓶形角,方目,卷鼻,吻部有穿孔,龙体饰鳞纹。玉人双腿曲立,腿上饰卷云纹,脚下为片状榫头,表明此器可能插于某物之上。从造型及装束分析,可能有某种巫术含义。
西周猴形玉饰
长9.4厘米、宽1.6厘米、厚0.5厘米。1994年山西省曲沃县晋侯墓地102号墓出土,山西博物院藏。玉质青白色。上部为一龙,目呈菱形,张口,鼻下部接猴首,岐尾上扬,有一斜穿孔。猴首五官清晰,凹眶凸目,卷云纹形大耳,凸吻,直颈,胸、腹为头朝下的龙,长尾下卷,腿作蹲屈状。侧面刻有鳞纹。纹饰采用细阴线与“一面坡”组合而成,线条流畅,整体构思新颖别致。
西周人龙形玉饰
长4.5厘米、宽2.9厘米、厚0.3厘米。1992年山西省曲沃县晋侯墓地31号墓出土,山西博物院藏。玉质黄褐色。扁平体。镂雕人龙一体饰件。前端为一直立人形的侧面像,头较大,五官清晰,目视前方,发饰卷曲呈环状,上身挺立,下身蹲踞。身后为一回首的龙形,椭圆形眼,上颚向上翻卷,下颚成圆形穿孔,颈细长,四肢前曲,尖尾上卷,龙角、曲颈、前爪与人相连。透雕技法,是西周玉雕技艺进步的标志,人龙合体,为西周时期新出现的造型艺术。
小结
晋侯墓地出土的玉器,数量巨大,内涵丰富,是认识晋国早期玉文化的重要物证。通过对晋侯墓地出土玉器的考察可知,晋人在用玉方面遵循周礼,并且有大量使用佩玉、重视随葬玉器、偏好肖形玉饰等特点。另外,晋国玉器自身技艺特点明显,为中国古代艺术的繁荣发展提供了丰富的营养。
两周时期的晋文化,是古代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山西历史上浓墨重彩的一个篇章。晋侯墓地的玉器为我们认识山西历史,了解地域特色,提升文化自信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视角。
(转载自《收藏夹》2021年第12期)
来源:玉器鉴定专家
原标题:从晋侯墓地出土玉器看晋国早期玉文化股票里如何加杠杆
曲沃县玉器墓地山西博物院晋国发布于:天津市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